黑暗模式 

2014年9月30日

略谈电影《白鹿原》

今日,刚刚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因为是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加上讲述的是关中的事情,所以看得非常认真,看完后,总觉得电影制作稍嫌粗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白鹿原》描写的是陕西关中的蓝田、长安、灞桥等地的一段历史,因此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对话也是以这些地方的方言为最多。 我说的最多是因为电影中人物对话的方言有一部分并不能算蓝田、长安、灞桥这一带的方言,而仔细揣摩,发现应是渭南或咸阳以北这些地方的方言,还有些”四不 象”的地方方言,如田小娥说话听上去怪怪的。

对此,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不是历史记录片,它重在表现作品的主旨,而不在还原历史。这话是对的,如果可以这么理解,那么整个 作品全部用普通话也是完全可行的,用方言那就是多余了。或许是导演为了增强地域的表现力而采用了方言,可问题就在方言成了”四不象”方言了。不了解这些地 方方言的人,可能感受不到这些地方的方言能够表现出这些地方人特殊的思想情感,”四不象”的方言或渭南、咸阳以北的这些地方的方言很难表现出其特有的东 西,若让演员临时学习也是学不来的。这一点,我感觉电影制作有点粗糙!

正在收麦,还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双手插在袖管里是冬天人们才有的动作。

在电影《白鹿原》中,不止一个场景是收麦时节,影片中有的人物却着春秋装、甚至比春秋装还厚的衣服。事实上,关中收麦时天气已经非常的热了,人们已着夏装了,不可能着春秋装。不知道,是导演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真的不清楚关中的气候!

影片中,田小娥晚上已经休息,但灶下的火却不断–可以清楚地看到灶下火苗腾腾,这一场景与 事实完全不吻。在关中,若晚上灶下火苗腾腾,要么是男人回家太迟,女人给男人做点吃的,要么是女人晚上抽时间蒸馍,要么是晚上家中有客,做点吃的招待客 人。而一旦睡下,则不可能灶下火苗腾腾的,那是烧什么呢?关中的农村在冬天有烧炕的习俗,但那是在炕洞里放柴烧炕,以保证冬天的炕不是很冷,而不是在灶下 烧火!晚上人都睡下了,在灶下生火烧空锅?

总之,看过电影《白鹿原》总感觉制作很粗糙。只能说电影《白鹿原》表现出了小说《白鹿原》中的一部分的形,但难以表现出小说《白鹿原》中的神,更让人遗憾的是电影作品中的离奇镜头接二连三,大煞风景,不能不说有点失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